哇!是谁见到了余华?文珠学子带你走进余华老师讲学现场
Body
11月2日,著名作家余华老师携手9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和青年教师,在北京师范大学(珠海校区)的讲堂内进行“中文创意写作专场:文学教育何以有效”的讲学活动。讲学现场气氛热烈,座无虚席,不仅校园内的师生踊跃参与,还吸引了众多珠海市民的热情加入,共同见证了这一文化盛事。
在这场思想与智慧交织的讲学中,由兄弟院系北师大文理学院中文系支持,文珠的5名学子有幸亲临现场,与文学大师近距离接触,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他们在讲座中的所思所感。
张静怡:有幸听到“中文创意写作专场:文学教育何以有效”这场讲座,从众多青年作家的对话中,认识到写作为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表达空间,文学教育本身即滋养心灵,实现自洽的重要途径。优质的写作能力需要扎实广泛的经典阅读,严密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循序渐进的技术训练。能成为一流作家的中文人毕竟只是极少数,但文学教育带给人的力量是值得被看见的。
杨斌冰:非常荣幸能够现场聆听主题为“文学教育何以有效”的专场讲座,让我对中文创意写作专业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了更多了解。在余华老师与九位青年作家的交流中,青年作家们或是感激老师们“包容的等待”、对自身特点的敏锐发掘,或是分享文学创作强大的治愈功能,或是有感于阅读、理论修养与文学创作的紧密关系,我接收到了许多有趣而深刻的观点与思考,感受到了当代创意写作专业培养出优秀作家的可能性,也真切期待能够读到更多更好的当代文学作品。
梁嘉琪:非常有幸能参加余华老师的讲学活动,余华老师也确实如网上所言的那样幽默风趣温和,但相较于和余华老师面对面,我认为与青年作家对谈的机会更为宝贵。他们的分享也解答了我的一个困惑:中文系是否培养作家的问题?而培养一个作家首先需要一个培养作家的环境,中文系也能提供一个环境,但是我们的观念中往往会认为“野生”的作家更加出色,这其实是我们忽略了这些作家成为作家之前的学习与努力,因此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中文系可以培养作家的能力。另外几位青年作家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”具体的写作“,比方我们在写作时候常常是通过想象遥远的他人的生活,而文学应该爱具体的人,写生活不需要将生活写得多么离奇,而是需要写下自己的生活。回到“文学教育何以有效”的主题,讲座给出了多样的答案:老师的包容与期待、创作本身是治愈的、文学与生活的“戏剧性”……我想这种有效性并不简单地指文学创作技巧的传授,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去感受、去表达、去思考。
刘佳宇:极为荣幸现场参与了“中文创意写作专场:文学教育何以有效”这一有关文学与写作之盛会,从余华老师与九位青年作家、老师的座谈中,我受益颇丰;无论是交流对谈中提到的“文学最初带给你的爱”,抑或是作家笔下的“瞬间的感受”,这些经历和心得的分享让我对文学与写作有了更新更深的理解,而更深之有关文学圈子与环境、所谓志同道合之同伴、及时反馈则让我愈加坚信文学教育之有效性:在这种文学教育“知识化”与“去知识化”的平衡中,优秀的青年作家不再单单只从林子里冒出来,同时也从学校中探出头来,文学的种子于其间里萌发生长,新的故事与诗篇也在新时代唱响。
刘宣辛:很荣幸参与了余华老师系列讲座:“中文创意写作专场:文学教育何以有效”。从余华老师和九位青年作家的对话中,我找到了关注文学热爱文学的初心。这次讲座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,作品在理论之前和文学创作的新潮流——去知识化、去体系化。在我看来,或许的确存在靠天赋和生活写作的作家,他们是“野生”的作家。青年作家说到: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治愈,包容、等待让文学有效。文学会缔造一种十分温暖的氛围,这会形成一个文学创作的集体,文学创作的圈子。其中的人会互相欣赏,互相赞美,或许也会互相指导……无论如何,在这个氛围下,被看到,被认可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,这也正是文学创作带给我们的力量所在。关于写作,青年作家也说到: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,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困境,在写作时,可以从自己想表达什么入手,而不是考虑要呈现给别人什么。“如果写作无效,至少也可以发疯”,有写作这个动作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了。这或许提供给我们一条通路,如果生活不尽人意,只要手中有一支笔,或许就能写一些东西,不一定要拿给别人看,只是自己收着也是一种心灵慰藉。文学不止有理论和研究,也有自由与创作。